保障醫療系統網絡安全迫在眉睫
今年1月底,美國芝加哥盧里兒童醫院遭受勒索軟件攻擊,被索要340萬美元贖金。無獨有偶,去年12月,ALPHV/BlackCat勒索軟件團伙攻擊了全美最大的醫療交易支付平臺Change Healthcare。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醫療保健機構擁有大量寶貴且敏感的數據,已經
今年1月底,美國芝加哥盧里兒童醫院遭受勒索軟件攻擊,被索要340萬美元贖金。無獨有偶,去年12月,ALPHV/BlackCat勒索軟件團伙攻擊了全美最大的醫療交易支付平臺Change Healthcare。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醫療保健機構擁有大量寶貴且敏感的數據,已經
科技日報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劉霞)一個由德國慕尼黑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波士頓大學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正在探索將人工智能(AI)較新分支——因果機器學習用于診斷和治療的潛力。他們的最新研究指出,因果機器學習可以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為個性化治療提供了機會,有助改善患者健康狀況。相關
科技日報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張佳欣)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使用人工智能(AI)技術大幅加快了帕金森病治療方法的開發。他們設計并使用了一種基于AI的策略,來識別阻止α-突觸核蛋白(帕金森病的特征蛋白)聚集的小分子。研究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化學生物學》雜志上。帕金森病影響著全球600多萬人,預計到
醫療人工智能(AI)最受“吹捧”的承諾之一,就是它們能夠幫助人類臨床醫生更精確地解讀X光和CT掃描等圖像,從而作出更準確的診斷報告,增強影像科醫生的表現。 但實際情況確實如此嗎?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合作研究表明,使用AI工具進行圖像解讀的效果,似乎因臨床醫生而異。
【科技創新世界潮】這或許是醫療保健行業最引人注目的變革:數字生物學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正在幫助重塑藥物發現進程。利用AI開發新藥尚處于起步階段,但AI設計的藥物在過去幾年已經進入臨床試驗的早期階段,一些AI制藥先驅公司已經在該領域取得一定成果。不過,英國《自然》網站刊文稱,AI加速藥
科技日報北京2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紐約大學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實驗,他們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和耳朵來訓練多模式人工智能(AI)系統,使用的數據來自孩子6個月大到兩歲生日期間的頭戴攝像頭的視頻記錄。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的這項研究表明,該模型或神經網絡實際上可利用孩子經歷的有限片段,學習大量
科技日報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癌癥綜合研究中心(ICRC)科學家將機器學習與血液代謝物信息相結合開發出一種新方法,使卵巢癌樣本檢測準確率達93%。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婦科腫瘤學》雜志。卵巢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為這種疾病剛出現時通常沒有癥狀,在癌癥后期被發現時已經很
最近,一款名叫Pi的情感型聊天機器人受到不少年輕人追捧。有人把它當作知心朋友分享喜怒哀樂,也有人獲得了類似心理咨詢的服務體驗。實際上,這并不是第一款主打“情緒價值”的聊天機器人。國內外科創公司先后布局情感AI賽道,推出了微軟小冰、Glow、character、Replika等聊天陪伴型App。新型人
【總編輯圈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科學家借助人工智能(AI)的力量,通過篩選數百萬種化合物,發現了一類全新的抗生素。這類抗生素能殺死兩種不同類型的耐藥細菌,為應對全球性的抗生素耐藥性挑戰帶來了新希望。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科學家測試了39000多種化合物對金黃色葡萄球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AI)模型,可分析組織樣本中細胞的空間排列。12月1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這一創新方法,準確地預測了癌癥患者的結果,標志著在利用AI進行癌癥預后和個性化治療策略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細胞的空間組織就像一個復雜的拼圖,每個細胞都是一塊獨特
“北京市開展社區處方點評已經13年,處方合格率從最初的67%增長到96%。”11月23日,由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主辦的提升基層藥學服務能力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論壇召開。北京市衛生健康委藥械處處長劉清華表示,基層藥學服務質量持續改觀,目前正在探索通過“前置審核”進一步提升社區藥學服務質量。
據瑞士巴塞爾大學官網20日報道,該校和瑞士生物信息學研究所(SIB)的科學家借助機器學習技術,識別出了290個新的蛋白質家族和一個類似花朵形狀的新蛋白質折疊。相關論文發表于最近的《自然》雜志。在過去幾年里,“阿爾法折疊”徹底改變了蛋白質科學。這種人工智能工具利用科學家在過去50多年收集的蛋白質數據進
科技日報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劉霞)英國“深度思維”(DeepMind)公司的人工智能工具“阿爾法錯義”(AlphaMissense)已對2萬種人類蛋白質中的7100萬種可能的錯義突變進行了檢測,通過找出哪些小突變可能具有破壞性,來幫助醫生確定導致遺傳疾病的“罪魁禍首”。相關論文刊發于最新一期《科
科技日報北京8月6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最新消息,美國諾斯韋爾健康中心范斯坦生物電子醫學研究所開發的人工智能(AI)大腦植入技術已可幫助癱瘓患者恢復其感覺和運動。基思·托馬斯在2020年遭遇了一場車禍,這導致他的C4和C5椎骨受傷,胸部以下的感覺和運動能力完全喪失。不過,現在托馬
科技日報北京8月2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家使用人工智能,分析了現代人和人類已滅絕親屬尼安德特人與丹尼索瓦人的蛋白質數據,識別出了后兩者制造出的可殺死致病細菌的分子,并合成出了這些分子。最新研究有望幫助科學家研制出新型藥物。相關論文刊登于最新出版的《細胞宿主與微生物》雜志。
你在網上搜過“我哪哪疼是不是得了啥啥病”嗎?答案可能不盡如人意。但隨著ChatGPT等大型自然語言模型(LLM)風生水起,人們開始嘗試用它來回答醫學問題或醫學知識。不過,靠譜嗎?就其本身而言,人工智能(AI)給出的答案是準確的。但英國巴斯大學教授詹姆斯·達文波特指出了醫學問題和實際行醫之間的區別,他
自2015年以來,心理健康應用Koko一直試圖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支持。當有人給應用程序發短信,訴說自己的愧疚或煩悶等情緒時,幾分鐘后就會獲得一個滿懷同情的回應,也會得到一些積極的應對策略。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目前市面上有成千上萬款類似Koko這樣的心理健康應用程序,這是70年來科學家們
“全面采用AI技術,智慧制藥能夠為制藥企業帶來從研發、生產、流通到終端消費全鏈條的質量提升。”今年,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依然心系我國醫藥行業發展。他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醫藥工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也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我國應采用AI技術改造醫
近75% 一個新藥的誕生,通常需投入10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研發周期一般超過10年。而由于AI技術的加入,如今的藥物研發成本明顯減少,同時也大大縮短了研發時間。例如,AI將臨床前候選化合物的時間從平均4年半縮短至約13.7個月,縮短了近75%。近日,據媒體報道,美國華盛頓大學戴維
科技日報北京7月31日電 (記者劉霞)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近日報道,總部位于英國的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思維”宣布,將公布超2億個蛋白質的結構。該公司在短短18個月內,憑借“阿爾法折疊”算法,預測了迄今被編目的幾乎所有蛋白質的結構,破解了生物學領域最重大的挑戰之一,將助力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加速藥物
“AI(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藥物研發已經引起研究院所和制藥行業高度重視,AI開始賦能藥物研發的靶標發現和確證、藥物先導化合物的發現和優化、藥物藥代和毒性評價等各個階段,將成為未來藥物研發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7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蔣華良在2022《理解未來》科學講
7月23日,記者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獲悉,該院于紅剛教授團隊采用人工智能輔助內鏡檢查,可將胃腫瘤漏檢率降低近八成。該項研究成果近期在《柳葉刀-胃腸病學和肝病學》發表。胃癌是全球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東亞尤其常見。全球大多數地區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約為20%,而早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則高達90%,因而早
中新網北京8月1日電 視網膜AI輔助診斷領域迎來重大突破。記者1日獲悉,廣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團隊聯合醫療人工智能領軍者鷹瞳Airdoc等開展的“AI視網膜多病種輔助診斷系統”真實世界研究,成果正式發表于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數字健康》(The Lancet Digital Heal
中新網上海7月10日電 (記者 陳靜)AI賦能醫療數字化轉型是正在此間舉行的第三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熱門話題。對于醫院和企業而言,醫智融合新時代,貫穿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全智能化醫療健康生態正在顯現。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10日接受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賦能醫療健康,改變了
中新網北京6月22日電(徐婧)治療失眠和帕金森病、助力AI(人工智能)發展……在中國,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正在醫療和人工智能等領域應用。22日,首屆“腦科學開放日”在京舉行。來自產學研用的專家、學者與業界人士,圍繞腦科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如何加速成果轉化進行探討。腦科學技術治療睡眠障礙性疾病作為認知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