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消費如何走出“邊被坑邊攀比”誤區
成本幾百的骨灰盒最高賣到上萬、不在殯儀館消費就不能火化寄存、寧可花半年收成錢也要在葬禮上“大擺宴席”……臨近清明,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殯葬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但在包括脫貧村在內的一些農村地區,動輒數萬元的殯葬費,依然是群眾的一筆不小負擔,與此同時,講究面子排場的重殮厚葬風氣依然
成本幾百的骨灰盒最高賣到上萬、不在殯儀館消費就不能火化寄存、寧可花半年收成錢也要在葬禮上“大擺宴席”……臨近清明,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殯葬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但在包括脫貧村在內的一些農村地區,動輒數萬元的殯葬費,依然是群眾的一筆不小負擔,與此同時,講究面子排場的重殮厚葬風氣依然
中新網北京7月31日電(韋香惠 劉歡)2019年5月1日,馮歡一下完成了兩件人生大事:一件是結婚,另一件是在婚禮上,和丈夫一起簽下“生前契約”。這是一份當事人生前就自己或親人逝世后如何開展殯葬禮儀服務而簽訂的合約,馮歡與貴州一家殯葬文化公司簽訂了這份合約。近期,一部關于殯葬行業的電影《人生大事》引起
清明將至,各地結合本地實際相繼出臺祭掃新規。有的實施網上預約、現場控流、專線專車,有的推出“鮮花換紙錢”“絲帶寄哀思”“時空信箱”等活動。各地的新內容、新要求突出綠色、低碳、環保,順應了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也對祭掃服務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開放網絡預約管控現場祭掃流量在去年疫情防控嚴峻的形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