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創新在國家發展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體現了尊重創新、崇尚創新的鮮明導向,為我們推動科技創新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福建省以防疫需求為導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持續發力,充分調動全省科技資源和各方力量,注重發揮醫藥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重點圍繞臨床診療技術、疫苗藥物、快速檢測產品、冷鏈消殺設備等開展應急科研攻關,積極探索、創新機制,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持續研發推出多項全國首臺(套)硬核成果,并使其在省內外防疫重點場所、重要場景中發揮作用,培育帶動一批疫情防控相關產業發展,為國家疫情防控貢獻“福建方案”與科技力量。
如組織研發的全國首套“紫外光催化復合消殺機”是國內唯一獲準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場館使用的大型表面消殺設備,目前正在冷鏈監管集中倉、高校、醫院、郵政等場所推廣應用;研發的全國首臺“超大功率深紫外LED便攜消毒儀”已在冷鏈物流、地鐵公交和出租車等場景中得到應用;研發的國內首套“工業級電子束冷鏈病毒消殺設備”,可用于冷凍農產品、水產品等的運輸保鮮,以及醫療器械、航天設備等領域;全球首個獲批進入臨床試驗的“鼻噴新冠肺炎疫苗”在菲律賓、南非等國家開展海外Ⅲ期臨床試驗并已揭盲啟動分析。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對標疫情防控需求,著眼當前公共衛生差距、短板和弱項,明確攻關方向,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布局高水平創新平臺、支持創新產品研發和推進科技成果對接轉化等方面,給予政策、資金、項目等全方位的支持,為常態化疫情防控提供更多供需匹配的硬核產品。
一是持續健全以防疫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機制。在疫情暴發時,福建省科學技術廳第一時間啟動應急科研攻關機制,已安排經費3800余萬元,支持企業加快研制疫情防控產品。未來將根據疫情防控態勢和防疫技術需求,繼續定期發布應急攻關定向項目申報指南,堅持“疫情急需、短期見效”“先研究、后立項”“邊研究、邊申報”原則,采取“特事特辦”,簡化立項程序,支持臨床診療技術、疫苗藥物、快速檢測產品、冷鏈消殺設備等方面的科研攻關。
二是持續完善平戰結合的常態長效機制。進一步強化科研攻關并完善工作方案,按照“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要求,明確組織架構、工作職責、任務分工和工作機制等;抽調精干力量充實科研攻關專班,設置冷鏈消殺、新冠疫苗、檢測產品等七個小組,構建省、市、縣三級科技系統科研攻關統籌協調機制。
三是持續構建上下聯動多方協同的工作推進機制。積極爭取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和國家部委支持,推動福建新冠疫苗緊急使用、快速檢測產品加快審批等。加強省直部門協調聯動,建立科研和臨床試驗對接合作機制,爭取加快產品注冊和許可審批流程,以及產品后續推廣應用進程。
四是持續強化以政府引導為支撐的成果轉化機制。繼續舉辦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成果推介會、項目路演等活動,加速疫情防控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下一步,福建省科學技術廳將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勇擔科技自立自強職責使命,聚焦數字、海洋、綠色等“四大經濟”,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建設海峽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國家區域創新高地,著力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科技系統落實落地。